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短板必须补齐,否则影响全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场战役打响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也向基层派驻了一大批干部。但如何真正地让帮扶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3年半的扶贫工作中,我感悟最深的是——要想扶真贫真扶贫,必须“丈量”先行。因为只有干部走得越多,才越能发现最迫切的群众渴求,越能听见最真实的声音,也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真贫的办法,从而达到扶真贫、真扶贫。
在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之前,我一度认为,我既是土生土长的广安人,又曾有担任副镇长的工作经历,对广安农村的发展现状,对群众的急需急盼应该比较了解。但在后来的走访中我才发现,贫困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我掌握得还不够实、不够全面。
如果你没有深入农村,你就难以体会到农村群众的疾苦。至今,我还记得2016年我刚到前锋区任职后第一次全覆盖走访调研时看到的情形。
教育方面,基础薄弱,学校条件差,安全隐患多,学校数量不足,有的地方娃娃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医疗方面,有的村落没有村卫生室,更别说医务人员,有的村即使有村卫生室,也只是个“空壳”,没有诊疗设备,群众看病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文化方面,更不用说,有的偏远山村甚至没有广播、电视、没有网络,更别说农村书屋、文化院坝……
图为刘春华现场察看前锋区代市镇学校旁边地灾隐患治理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富起来了、强起来了,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偏远的山区,却还有很多村落的贫困现状急需得到改变。
现实刺痛人心,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扶贫进度。但如何干?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于是,2016年8月我在前锋区担任副区长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入一线,走遍前锋区每一所学校,每一家乡镇卫生院,每一个贫困村。
一次次的走访、一次次的调研,让我很快找到了前锋区社会事业扶贫方面的短板和弱项。瞄准短板和弱项,我们精准施策,打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组合拳”。
图为刘春华调研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靶向发力、真干实干,两年后,一个社会事业扶贫短板逐渐补齐的新前锋展现在大家眼前:每个乡镇实现了有1所达标中心校、1所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全覆盖,落实贫困学生资助资金502.9万元,全区无一例适龄儿童因贫辍学或未读;91个新(改)建的村卫生室拔地而起,设施设备、人才齐备,群众看病更方便了,建立500万元的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个人报销比达96.68%;建成广播“村村响”108个、电视“户户通”1185户,文化室、文化院坝各25个,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016年,前锋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扶贫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前锋区也在四川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前锋区还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的国家级荣誉称号。
不仅仅是在推进社会事业扶贫工作中摸清实情后精准施策,让扶贫事业事半功倍。在精准帮扶永胜村、先锋观村实现摘帽脱贫的过程中,我同样感受到了“丈量”对扶真贫、真扶贫的重要性。
广安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扶贫干部任务也重。除了做好社会事业扶贫工作外,在我担任前锋区副区长、广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主席(会长)期间,我还分别牵头推进前锋区广兴镇永胜村、岳池县天平镇先锋观村脱贫攻坚工作。
永胜村和先锋观村都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特别差的贫困村。虽然都是“贫困”,看似一样,实则两个村各有差异,两个村的每家每户导致贫困的原因不一样,群众的渴盼也不一样。
精准扶贫需要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这就要求必须精准地掌握每村、每户、每人的情况,才能真正让帮扶措施做到精准。
图为刘春华在永胜村检查扶贫资料
为摸清实情,我坚持每周至少下村2天,同时,多次对两个村680余户村民开展全覆盖式入户走访。
村上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发展的瓶颈在哪里?贫困群众最盼望的是什么?脱贫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通过一次次的走访将情况掌握在手后,我又数十次深入两个村开展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别为其编制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并制定了具体帮扶措施: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目标,永胜村以500亩黄花、240亩花椒基地为重点抓好产业发展,两个村以土地整治、便民路建设、通村通组公路改造提升为重点夯实发展基础,以住房安全、“五改三建”、新农村乡村大舞台建设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以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文化室、卫生室建设为重点完善公共配套服务,确保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目标明、措施准,3年多来,永胜村、先锋观村干部群众大干快上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两个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条扶贫路穿村而过,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环境得到整治,产业快速发展,群众富起来了。
“丈量”先行,扶真贫、真扶贫,目前,永胜村、先锋观村也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广安市工商联 刘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