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杂草丛生,今日晚秋备耕。11月15日,在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鞠坪村6组山头,昔日一米深的杂草已不见,远处还依稀可见挖掘机整理土地的景象。“别小看这些撂荒地,一个月后,这里将会长满绿油油的蔬菜。”“土地拾荒者”袁伯娟指着挖掘机刚刚开过的地方说,荒草被深埋至1米以下,翻出的新土散发出扑鼻的芬芳。
“看不得大好农田撂荒长草”
啥叫“土地拾荒者”?在广安当地人看来,“土地拾荒者”是一群能“点”撂荒田土“成”金子般珍贵良田良土的能人。今年49岁的袁伯娟,干这行已经小有名气,成为返乡带领群众致富的乡贤能人。在外打工多年后,袁伯娟和丈夫李香于回到家乡,在广安区经营一家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他们购置了一批旋耕机,专为大型农业基地业主和家庭农场提供耕地服务。
“我就看不得大好农田撂荒长草”
袁伯娟在老家发现有大量群众外出务工,超40%土地撂荒,便和农民商量能否开垦出来种粮食。有村民质疑:“这田地都撂荒十多年了,现在翻出来再种,能有啥收成?”更多村民觉得合算:“只要你愿意帮我们把荒地开出来,我们今年就免费给你耕种。”
袁伯娟相信,有现代农业技术,荒田变良田并非难事。有旋耕机深耕,荒草深埋土里就是肥料。春去秋来,金黄色的庄稼铺满了田野。袁伯娟一盘算,除去开荒、种子、肥料、管理、收割等各环节成本,每亩稻谷还有大约100元的利润。看着田间的变化,村民们心服口服竖起了大拇指。很快,袁伯娟“拾荒”模式引起了白市镇党委、政府的注意。研究后,镇上决定请来袁伯娟,在全镇开荒种田。
带动更多人加入“拾荒”行列
2022年腊月二十五,务工群众大都已经返乡。白市镇龙凤村举行村民大会,只讨论一个主题:村里的荒田荒地到底要不要拿给袁伯娟种?会还没开,村民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我们的土地,凭啥免费拿给她种?”“大型旋耕机开进来,破坏了我们田地原有边界,以后哪还分得清哪块田是谁家的田!”“给她种也可以,总比一直荒着强。”......
“乡亲们,静一静!”白市镇党委书记苏明华扯开喉咙,“袁伯娟来开荒种地,有较高的成本。前两年不支付土地流转金,但从第三年开始,大家可以按市场价收取土地流转金,也可收回土地自己耕种,但不能再撂荒了。”听完这番话,大家又讨论起来。“这种模式还是可以,她开荒后种了两年,荒田成熟田了,我们收回来种也划算。”“开荒种田,前两年收成好不到哪里去,不给土地流转金,也可以理解。”......
最终,当天到会的32户村民,有28户决定将荒田荒地交给袁伯娟耕种。目前,全镇已有200多户农民自愿签约,将共计2000多亩撂荒田交给袁伯娟复垦。在袁伯娟的带动下,白市镇有不少群众也加入“拾荒”行列。洗马村的周启摸开荒30余亩,石盘村的徐永定开荒40余亩……他们有一个共同愿望:不要让田地再荒下去。
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7月发布的《农业科技动态》,在我省,像这样的撂荒地,实际面积超500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若按2021年全省粮食平均单产估算,这些闲置土地可生产粮食40亿斤以上。希望全省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将这些撂荒地“点荒成金”,是袁伯娟朴素的心愿,广安区李香于家庭农场组建的初心。
明年,袁伯娟打算扩大撂荒地治理规模,把“土地拾荒者”名号坐得更实。她的农场也将加大资金投入,在未来三年与周边农户签订农产品代购代销协议,带动家乡农户创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广安区委统战部 廖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