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8点,龙雷准时打开电脑与摄像头,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民族中学初三(2)班60名彝族学生“见面”。
龙雷是广安市岳池县岳池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去年这个时候,应四川省教育厅关于综合帮扶凉山州教育的号召,他离开家乡,告别年迈的父母、忙碌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第一次来到凉山州喜德县,开始平凡而深刻的援彝支教之旅。
此时的他本该站在喜德县民族中学教室讲台上给孩子们授课。而受近期疫情影响,他只能隔着屏幕,以网络课堂的形式,为2个班共120个学生们传道授业。
挑战:对彝族学生而言,英语无异于“第三语言”
回想起去年刚来到民族中学的日子,龙雷和另外两位同事都感觉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支教,对于民族中学的学生而言早已司空见惯,对初来乍到的援彝教师则是一大考验。摆在眼前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难题。
民族中学全校两千多名学生几乎全部为彝族学生,采用民族地区一类教学模式。孩子们承担着比内地学生更多的学习任务,他们要学习彝语,普通话,英语三门语言学科,英语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第三语言”,教学工作开展颇为不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日常交流都使用彝语。对于完全不懂彝语的这位援彝教师来说,要融入学生的世界同样绝非易事。
龙雷老师上课时,需要尽量降低语速,多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避免太典雅精炼的书面语;同时积极融入学生的活动,跟学生谈心拉家常,鼓励孩子们多说普通话和英语。虽然刚开始部分学生成绩尚不理想,但依旧努力学习。相对于之前的学生,彝族学生更热情活泼,课堂上与教师互动更加积极频繁,为教学工作增加了更多欢乐和挑战。
坚持:因材施教引导“后进生”爱上英语
初二(2)班的瓦扎尔且同学来自喜德县某乡村,小学时从未学习英语,上初中后才接触该学科,无奈基础薄弱,同时生性腼腆,不爱说话。龙雷老师发现这个有点害羞的学生其实很有潜力,上课时经常在默默地记单词,只是学习方法不当,进步缓慢。
龙雷老师找来瓦扎尔且同学单独交流,了解学生已有学习情况,给他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每周的小目标,同时开小灶为他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课堂上有意多点名瓦扎尔且同学回答能回答上的问题。很快,瓦扎尔且同学学习英语变轻松了,学习也更有兴趣了,并带动了周围的同学共同进步。
学生们虽英语基础弱,但还是非常支持龙雷的工作,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课上,他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下,他们热情似火,对英语学习充满好奇。在相处中,龙雷每天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在月考中,龙雷老师任教的两个班级取得明显进步,两个月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认可。
牵挂:隔着屏幕遥遥守望
由于其他教师工作调动,龙雷随即接任初三(6)班和高三(2)班两个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这是他从教以来首次同时负责初三与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深感责任和压力重大。
在初三与高三最后的这几个月里,龙雷老师是英语组办公室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是去学校文印室最勤的老师。龙雷老师为民族中学英语组带去了整套的高三复习资料。他经常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和试卷,还自学了文印室速印机的操作,成为英语组的出题印卷能手。在他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两个毕业班分别在中考和高考英语科目中取得成绩进步。
春华秋实,斗转星移,时间也让龙雷与喜德县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他在工作日记中写下这样一首诗:一为援彝去凉山,千里支教六月还。异乡不知身是客,师生畅想题名欢。拖乌雪飘孙水寒,日照喜德人心暖。讲坛共议家国事,未觉乡村振兴难。
又是一个暑假过去,虽然受疫情影响,龙雷没来得及乘着汽车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岭,沿着湍急的孙水河和蜿蜒的山路重新回到喜德,但他依然时刻牵挂着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孩子:“即使只能隔着屏幕上‘网课’,我也想每天看到凉山深处那120双求知的眼睛。”
(岳池县委统战部 岳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