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可以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先人们在漫长时间洪流中积淀的智慧;有着他们用活生生的生命力量凝结成的情感;有着他们在不断追求中上升为生命之华的精神。
我喜欢读书,是受父亲的影响。在我尚不识字的年岁,他口传声教让我背诵了很多五言、七言古诗。当背诵到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时,我对何为“紫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抑或是这个词的发音让我喜爱,抑或是这个词让我头脑中有了最初的美学启蒙,总之我让父亲给我买了一本带插画的《唐诗三百首》,从此开启了我的读书历程。一本本书读来,让我惊觉,原来,书中竟有这么多奇妙的世界,读书可真好,特别是稍长一点听父亲讲述他读书的艰辛,读书改变他命运的经历,我更坚信了读书好的信念。父亲出生乡村,兄弟姐妹四个,家庭贫寒,但我的婆婆爷爷却坚信“唯有读书高”的道理,省吃俭用,让四个孩子都念书,姑妈在六十年代就考取了四川大学,轮到父亲,因为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两个大学生,最终父亲去读了免费的师范院校。虽然父亲没有如愿去他心仪的大学,但他努力读书、学习的样子却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榜样。我没有经历父亲那么多的坎坷,但生为70后,我也经历了高考改革、取消毕业分配、国企改制等困惑,但靠着书的陪伴,我考取公务员、通过司法考试,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所以,和书相交,充实的是身心,体验的是社会,感悟的是人生,汲取的是思想。
再来讲讲好( hào)读书。童年时,我是囫囵吞枣,抓住什么书读什么书,甚至还读过古版竖印繁体字的《红楼梦》,怕跳行,就用尺子卡着看,把眼睛看近视了,也没懂啥意思;少年时,我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爱得深沉,因为贯穿全书的亲情、友情、爱情让我认识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的伟大,让我依稀懂得穷且益坚尚且不坠青云之志的道理;读大学时读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边读边哭得稀里哗啦,为女主韩新月早夭的爱情与生命叹息,更为新月父亲韩子奇为追逐名利钱财而抛弃信仰,在告别生命之际,只能怀着忏悔和遗憾还有恐惧战栗着向死亡走去而感到可悲;如今已是不惑之年,身肩更多责任与担当,会更理性运用书中所学去为人处事,在学党史活动中读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描述了他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故事。读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温抗日战争那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苏区,更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
都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书为镜呢,可以知缺失,但书海太浩瀚,穷尽我们一生也只能撷取一二,如何选择好书又是一大难题。有人反对功利主义阅读,认为阅读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心灵的共鸣,不应成为谋取现实的利益;有人反对“快餐化读物”,认为流行、时尚、省时的“浅阅读”缺乏思想内涵和人文底蕴;有人反对“鸡汤文学”,认为它不仅缺乏营养,还具有麻痹人心的负面作用。这些观点都对,但看问题还是要一分为二,读书本身的价值是促进个体的精神发育,只要对自身有益,选择书的内容是个人的喜好。比如考个资格,专业书一般是不会让人有心灵共鸣的;比如工作确实太忙,想放松一下,读点省时的书籍和文章进入梦乡也不是不行;还有富有哲理的“鸡汤”语录可以为生活提供建议,但要活出自我风采,必须根据个人情况去总结人生经验,而不是简单地将所谓“大道理”奉为人生的真理。读书是好事,我认为只要能从前人的智慧中,获取生命养料,同时又可以丰盈自己的人生,突破现有状态的制约的书都是好书,终不过是有益身心。
大家都来读书吧,让我们的心,从读书中,从读事中,从读理中,从读人中,感受到无以言喻的愉悦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