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以工代赈堪称“全能选手”!它宛如一台强劲的“新引擎”,发动乡村“振兴号”,又似一股清泉,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以工代赈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魔力,助力乡村奔赴致富路,实现“富”“美”双赢。
宝箴塞镇凉水井村:奏响实干兴村 “进行曲”
在宝箴塞镇凉水井村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施工现场,道路硬化、场地平整工作正有序推进,机械轰鸣、群众忙碌,奏响了实干兴村的激昂乐章。

该项目将硬化道路6.6公里,其中改建产业道路5.9公里,同时整治山坪塘8口。项目的启动,为凉水井村220名村民提供了就地就近务工的机会。
凉水井村村民说:“每天能挣120元,不仅增加了收入,等公路修好后,大家出行也更方便了。” 不仅如此,项目竣工后,还将建立“折股量化分红+土地流转+培训及聘用+契约带农”的多途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大助力。
宝箴塞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办公室表示:“我们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重点吸纳村内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人群参与项目建设。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39万元,充分激发群众就业增收的内生动力,形成‘以赈促农、以产带农’的良性循环。”
礼安镇马鞍山村:旧貌换新颜,增收在家门
在礼安镇马鞍山村道路护坡、排水渠整修以工代赈项目现场,县发展改革局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项目验收。这个总投资85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更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带动百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范例。

县发展改革局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既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又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让群众凭借技能吃上‘长远饭’。”
多管齐下,以工代赈赋能乡村振兴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既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各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今年,武胜县围绕扩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成功争取到2个以工代赈项目。项目建设内容涉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总投资1250万元,预计带动本地540名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419.26万元。
未来,武胜县将继续以“工”为载体,坚守“赈”的初心,发挥“赈”的实效,积极谋划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项目。让以工代赈成为群众就业的重要渠道、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式,进一步挖掘吸纳就业潜力,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