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蚕桑产业遇上套种新模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猛山乡,答案正不断揭晓。
近年来,猛山乡围绕蚕桑全产业链,积极探索桑园套种模式,成功实现土地“一产变多产”。这一举措不仅让蚕桑产业根基愈发稳固,还开创了一地多收的新局面,为农户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初春,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内生机勃勃。不同于往年冬春季节的冷寂,如今园区里,成团的平菇、成行的胡豆苗、鲜嫩的豌豆尖,与初展新叶的桑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别样的田园画卷。力禾家庭农场负责人雷庆平正组织工人,采收陆续成熟的“春菜”。
据雷庆平介绍,自春节起,农场已连续采收4茬豌豆尖,预计亩产量可达300多公斤,亩均收入超2000元。为充分利用桑树冬季休眠期与春管前的空闲时段,力禾家庭农场创新“种桑+种菜”套种模式,巧妙实现春菜采收期与桑树生长周期的互补。除豌豆尖外,桑园还分区块种植平菇、羊肚菌、大球盖菇和胡豆,大幅提升桑园经济效益。

桑园套种模式带来的效益不止于增收。通过套种蔬菜等农作物,还能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增强土壤肥力,土壤通透性也得到显著改善,为桑树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真正实现了“一地多收”的目标。
猛山乡坚持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桑农增收渠道。按照“因地制宜、因桑制宜、因时制宜、科学组配”的思路,大力推广“桑+大豆”“桑+黄精”“桑+时令蔬菜”等多种套种模式。这些举措有效解决了晚秋蚕结茧后桑园土地闲置的问题,推动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凭借套种模式,猛山乡每年可增收2000多万元。
桑园套种模式不仅让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相信在持续的创新与努力下,武胜县将在“绿富共赢”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